廉颇到底是哪里人-廉颇故里释疑
作者:张法伟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18-8-12 17:08:58 浏览次数:42121次
史料未明确记载廉颇生年,也未明确记载其故里,故程广瑞先生于2003年夏天始鼎助高平市米山镇米东村人,原高平市文化局副局长,长平古战场开发总顾问连春锦先生开始了研究寻访廉颇故里的历程。事有凑巧,现高平市旅游局局长廉转生(辈份名字叫廉滋礼)是平遥县廉庄籍人,他告老连说,廉颇是他的故乡平遥县廉庄村人,廉庄有廉宗祠堂、廉氏家谱、廉氏长拳等。他小时与其父廉树鸿曾在廉宗祠南侧的三孔窑洞中居住过。这更引起了连先生极大的兴趣,鼓起了他寻访廉颇故里的勇气和信心。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一位大将,以极高的军事才能威震诸侯各国,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且以“负荆请罪”“一饭斗米”等爱国义举和高尚美德深受世人敬仰。
连先生以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谨治学态度,废寝忘食,东奔西走,查阅了大量的古今资料。
他查《泽州府志》,其上记载“廉颇,赵人,军长平”;阅金代诗人周昂《过省冤谷》诗句“婴儿偃蹇正堪孩,换得山西老将军”,推知廉颇属山西某地人。又查《山西通史》、《稷山县志·大事记》等,知廉颇仅是曾在稷山县“下廉城村东屯兵征战”过,不能说明廉颇是稷山人。又经阅《山西省地图册》,查《榆社县志·人物》,知榆社县廉村虽有过廉颇庙、廉颇墓,但仅能证明廉颇曾在廉村生活过一段时间。《榆社县志》所载“廉颇长于此”,绝非“生于此”。他又根据当时战争战乱形势及《榆社县志》与《史记》记载有悖,并亲访当地村民推知廉颇并不是廉村人。
连先生还查阅《名都自古并州》、《中国城市经济,太原建城2500周年专辑》、《山西旅游必读》(杨建峰主编)等书籍资料,根据其上所记廉颇是太原人但并未指明是太原何处人士,说法过于笼统含糊,经仔细斟酌分析,排除了廉颇是太原人的可能。他从《水经注》、《史记·秦本记》、《汾州府志》、《平遥县志》(光绪八年版)等上面记载得知:
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西汉始置京陵、中都、平陶三县),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晋仍属太原。北魏避太武帝讳,改平陶为平遥,属西河郡。后属东魏北齐北周控制。隋复属介州,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时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时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侯水西北流经祁县故城南,又西迳京陵故城北,于春秋为九原之地无疑。”“平陶故城在今文水县西南二十五里,京陵城在县东七里,中都城在县西北十二里,而邬县之地自晋永兴后分入平、介两县矣。”“惠文君后九年,伐取赵中都、西阳。”“中都河,在县东南三十里出谷,按《图经》云:源出中都谷横岭下,西南合源祠水,经城南往西入邬城,泊,复入汾河。”
连先生认为,这里的“泊”指祁县、平遥以西的晋阳湖。
另外查《太原图经》所载:“平遥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健讼尚侈,虽唐尧遗墟,而婚丧尤奢,尚望当事者抑焉。”《汾州府志》记载:“其民纯俭节用,有陶唐之风,慷慨好义,仿佛子夏、干术之遗烈。”“平民孝义。民风气虽强劲,然极易感化。急公尚义,出乎其性,令长或幼,有负屈则一呼百应,群起而鸣。”
他查《战国史》一书中所画公元前350年的一幅《战国前期中原地区形势图》,发现其中地名“祁”即是现在的山西祁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用当今的《山西省地图》相对照,平遥在祁县西南。廉庄就在平遥县城南面,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16年,秦军攻赵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和西阳(今山西中阳西)。”战国时,廉庄正处在赵国与魏国交界的中都,属赵国领土。
他还查阅《史记》中《赵世家》和《秦本记》以及《赵国史稿》等,发现廉颇是伯益(大费)之子大廉的后裔。而伯益则是尧舜部落联盟中在尧舜手下执掌刑法大权的皋陶(即大业,字庭坚)之子,伯益之子大廉之后即廉氏,也即从大廉的儿子之一孟戏之后始有廉姓(以祖上名字命姓)。大廉的另一儿子仲衍之孙之廉曾在自己家乡附近的霍泰山(今山西霍山)为纠制石椁。飞廉死后葬于霍泰山下。飞廉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周成王曾宠幸孟增而赏赐给孟增以皋狼之地(孟增以受到赏赐为荣,自号“宅皋狼”),此地在今山西离石县境。因霍山与离石直线的中心点不到65千米,故而推知平遥廉庄恰在大廉之后生存繁衍的圆周范围之内。
廉庄在距平遥县城三十里的太岳山支脉码头山下的黄山岗上。周围与高岗高差约60米,是古代以家族独立,“坐山为王”的好地方。连先生分析,廉氏家族原住比较繁华的中都,为了躲避战乱,寻求安逸,廉氏族群迁到了这个偏避的“世外桃园”,通过开发建设,那里便成了廉氏世代繁衍生息的根据地。而后,不断有廉氏族人从这里迁往全国各地。
廉庄旧村,是一个三面临沟,一面连岭的“半岛式”村寨。地貌象一只圆形的蕃瓜,村东南山岭象蔓叶茂盛的“长青藤”。东门外,南面为塄,是天然的城墙,北面是沟。东南面三面虽无城墙,但60多米的深沟比城墙高好多倍。可谓鬼斧神工,自成险境要冲。扼守村东,则一夫挡关,万夫莫开,可保廉庄太平无事。
廉庄村南五里许有码头山(属太岳山边沿),传说是大禹治水以前,码头山下为一大湖,名“晋阳湖”。大禹在今灵石方向,将晋阳湖掘口,把湖水引入汾河,使湖面迅速缩小。因而百姓中有“金鼠盗开灵石口,空出山西晋阳湖”一说。到公元前350年,晋阳湖仍跨祁县平遥,在《战国史》所附地图上,尚有晋阳湖。所谓码头就是晋阳湖边青龙山行船码头。有“青龙码头一扬帆,直达交城紫华山”的传说。
连先生经十次亲赴廉庄考察,有十大发现可以证明廉庄是战国名将廉颇的出生故里。
一、廉颇,姓廉,名颇,字洪野。
据平遥廉庄老人讲,廉颇还有个名字叫“洪野”。连先生推测,“洪野”即是廉颇的“字”。战国时,廉庄以西有晋阳湖,号称码头山的地方,距廉庄不足5里。很明显“洪”代表出生地域。据传,廉颇生性粗野、莽撞,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劲,这个“野”代表他本人的品性。“洪”、“野”二字连起来表明廉颇是出生在湖边的一个性格粗野莽撞的人。这种名字,很符合我国古今流传的取名的方式和涵义。再从字义分析,洪,大也;不阻河流为洪。取“洪”为字,表现了廉颇自幼就有宏大的抱负,对光明、对进步有无限的追求和渴望。野,旧指乡间、民间为野,与朝相对。表示廉颇欣赏自己粗犷、耿直的甚至带有几分粗野的秉性,更有怀念祖先居“陋”而清高的情操(孔子曰:“君子居,何陋之有?”)。总之,以洪野为字,不论是自命还是外取都寓意颇深,反映了当时中国儒家思想对廉颇的祖辈、父辈以至他本人的熏陶。从而使廉颇从小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武艺,以至后来能征善战,功勋显赫,成为一代名将。而且为将之后,能放下架子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传为千古美谈。
二、廉宗祠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左。”而且“或于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可见古代将宗祠看得高于一切,关乎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廉庄廉宗祠与村中福安堡的布局正好体现出建“祠堂于正寝之左”,即廉宗祠建于正寝福安堡之左,这绝不是一种巧合。由此推知:1、廉宗祠约始建于南宋前后;2、福安堡是廉氏祖宗“正寝”之处;3、廉氏从商代大廉之后有史记载的官僚士大夫只有廉颇;4、廉颇后裔在其出生地建宗祠以祀之既顺利成章,也名正言顺。
廉宗祠位于廉庄西北半坡梁上,座东向西,高耸的十三级台阶和豪华的门楼显示出家族的尊贵。院里院外,布局合理,严紧有序,工艺精湛,气派宏伟。祠堂随地势分为上下院落,下院南北各三间窑相对称,为守护人住和当仓库用。登上五层台阶后进入上院,见祭祖堂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五间窑,北侧为明堂,曾立有两块约一人多高的大碑,并建有一窑坡可登上上祠堂的三间北窑以及建在下层五间东坡窑上的一大间雕梁画栋的木结构楼房。南侧通往南偏院修有一圆门,是家族中有过“出将入相”人物的象征。上院南侧圆门旁还曾立有一块约一人多高的无字碑,令人深思,有待世人破解其意。据廉氏族中老者讲,以前宗祠内祭祖堂下层正堂正中曾供着三尺余高的先祖廉颇将军之灵位的木质雕刻的神位,后壁挂前“神旨”,即写在布上的家谱,也称神轴或神则,廉颇家族后裔称“神旨”,表示对祖宗的崇敬。两旁挂着后来宗祖依辈次排列的灵位,古老的半副凤仪銮驾竖立在醒目的位置,显耀着“出将入相”的威严。
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为廉宗祠的祭日。其祭祀活动一直坚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方终止。
三、补修廉宗祠划界碑记
该碑修于廉宗祠祭祖堂上层三孔窑之中孔墙壁,“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谨立”。碑文启首之句:“祖宗有所作于前,而子孙不能承于后。”表明先祖廉颇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其后代没有人能继承他的丰功伟业,没有出现值得炫耀的文官武将,同时表明廉氏后人对廉颇的万分崇敬,表露出“子孙不能承于后”的愧疚与自责。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廉宗祠”就是祭祀廉颇的宗庙,廉颇就出生在这个两千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的廉庄。廉庄现在的和历代从廉庄迁出的廉姓家族都应是廉颇的后裔。
该祠堂始修年代无查,碑文中有“但今距修理时间,遂逾百载”。其中“修理”绝非“始修”。可见该祠堂始建应在几个“百年”以前。
四、廉氏家谱
由于廉颇之后,子子孙孙,繁衍不断,仅以总谱多次修补不胜重负,于是不断产生支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支谱早已成了支谱后的支谱了。
连先生在廉庄发现的《廉庄家谱》,纸边残损,色遗古香,前编后续,墨色浓淡不同,你勾他画,多有增补字样。上载,自廉世洪至今尚在者中最晚有二十六代。廉思洪是廉颇的几十代孙,该家谱没有记载。若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可追溯到六百多年以前的元代。
五、廉颇故居——福安堡
廉庄村西南有一古堡,名“福安堡”,是廉颇的祖辈、父辈为避战乱或匪盗,保祖宗子孙幸福安康所建。据传廉颇就生在这古堡中的窑洞里。整个古堡的建筑式样,和公元前262年已有的长平之战中心“长平驿”极为相似,可见其始建年代之久远。现该堡北门保存完好,“大清嘉庆岁次丁巳年丙午月丙寅日”前维修过。尽管历代对该古堡有所修葺,但因该堡筑于土岭之上,随着年久风摧雨涮,周围土塄下沉坍塌,其南面堡门、堡墙,西面窑洞仍塌毁严重。因随着时代延续,子孙繁衍,古堡已容纳不下,于是后人在堡外开拓发展,为保安逸,又筑墙修门。该堡西北,有青石铺成的弯曲石坡(人称“蟠龙石坡”)路通往沟底,平时为人马甬道。雨季,村中积水经此石坡泄往沟底流走。西门南墙与堡之土墙相接,北面与土塄相连。村东南,有东门与码头山相通。东门向东北转西有残存土夯城墙,东门南侧以塄为墙。这样,廉庄可谓“堡外有城,城内有堡”。
六、《廉氏长拳》亦称《廉氏拳谱》
廉氏长拳形成年代不详。相传,廉氏长拳是廉颇在向父辈学得散拳的基础上,经过补充、连贯,系统形成十多种套路,传于子孙。后经廉颇后裔不断充实完善,形成系统的《廉氏长拳》。书谱传承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保存者管理不善,借出未归,至今下落不明。据廉庄武家温回忆,廉氏长拳主要分步伐、手拳、兵器拳三套。每套中又分若干基本拳法,如步伐中分虎步、马步、鱼步、鸡行步等。其中“鱼步”在《山西武术名人拳录》中无载,是廉氏长拳中独有的,这是廉庄地处古代晋阳湖畔,人学鱼游而形成的拳步。手拳以十膛腿为始,包括虎豹头、鬼蛇传、叉拳、单砍、鹰爪等,而后练六架势、绵掌、兴拳、进步连环、进退连环,就地十八滚等等。每套都有不同的精华套路。如六架势有腰斩石人、魁星吊斗、滚身栽拳,鹞八林、双燕飞等。手拳分单人独练和二人对打拳。二人对打拳有“捶套、拾手艺、空手扒刀、空手夺枪、空手夺匕首等。兵器拳有:提柳刀、大小陆合刀、三节鞭、九节鞭、折腰鞭,挑花剑、齐眉棍、罗汉棍、盘龙棍、青龙偃月刀等。总之,廉氏长拳套路繁多,数不胜数,要求习练者做到:“轻如纸,重如山,硬如钢,软如棉。”
由于廉庄交通闭塞,思想保守,刀拳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与互补,所以廉氏长拳与《山西武术名人拳录》所载的形意拳、戴氏心意拳相比,显得原始粗犷,甚至散乱,正因为它出自相对封闭的廉庄,这种原始、粗犷,甚至散乱才具有两千多年前传承下来的风格和韵味,更具历史的价值和对后来武术的影响与贡献。
七、双耳陶盆
2001年4月,廉庄在铺设农田节水暗管时,在村东北方向叫“段垴”的地方,挖出一只双耳陶盆,双耳陶盆高13厘米,口直径20厘米,底直径8厘米,陶盆质地青灰色,盆内光滑,外面从上到下有紧密有序排列的竖向划纹,中间有一条横向划纹,两侧中部偏上各有一个简陋的长方形耳,长2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外观很象现代的大碗,放入水中有丝丝吸水声,像是盛放谷物的器皿。
八、双人墓穴
好多年前,在廉庄村半坡处有一双人墓穴外露,两穴宽1.8米,因未掘长度,深度不详。另有多处坍塌地,常有瓷器、瓦片露出,有的深达三米有余。详情待考。
九、廉颇童年的故事
共分十个,即:1、惊天动地,出世不凡;2、迎接挑斗,先发制人;3、空手悬球,不露天机;4、点到就是,不可过真;5、以石击卵,老妇请餐;6、榆社拜师,高人赐字;7、以一当十,来者不拒;8、背父投戎,都尉作坏;9、廉颇习兵,童友听命;10、应征如愿,誓死报国。
详细内容略。
十、廉庄神奇的传说
赵孝成王时期,在赵国政治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群昏庸无能的贵族。赵惠文王时期任用的官僚集团中的优秀人才,大多被排斥在统治核心之外。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摈弃廉颇、赵奢不用,却割地五十七市邑换取齐人田单为将。赵奢为此大发牢骚,廉颇为此也心灰意冷。这时,他产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于是派部下带银两回廉庄,一为修缮旧宅,一为寻找墓穴,为百年之后准备长眠之地。三年之后,秦攻上党。公元前262年,廉颇受命驻守长平,打消了“解甲归田”的想法,廉颇“归田”不成,却在故乡流传了不少美丽的传说。
主要有:1、青龙山与晋阳湖;2、凤凰头上点一穴;3、金马银车辗凤脖;4、塔镇肪沉泉水涌;5、塔槐荫子脉气转;6、惹祸受捕,擒匪赏马;7、为报爱犬,只身擒豹;8、违规还俗,返乡传艺。
还有麻天的传说;石青山的传说;龙珠凹的传说;蛇盘兔的传说;神仙吊葫芦;脉旺气盛日月扇;凤降地传说;离辕阵传说;百草涧传说;凤凰双展翅;松树地黑虎;悔回坡的传说;千尊铁佛的传说;洪窑弯的传说等,约三十多个民间传说故事。
详细内容略。
上述十大发现,凝集在面积只有8万平方米,人口只有600多人,而且土壤贫瘠、十年九旱的廉庄,绝非偶然。那是两千多年前历史的安排,也是两千多年前威震中华、名扬四海的一代名将廉颇的功德荫生、血脉延袭,岁月的凝聚。笔者写到此,心中万分感慨,情不自禁,吟诗两首赞之:
诗一
高平开发战场,“长平之战”在此地。
程连二君联袂搞,高瞻远瞩谁能比?
老连跑遍赵国境,廉颇故里苦寻觅。
十赴廉庄细考察,证实廉颇生于斯。
收集资料多辛劳,著书立说费心机。
忘我研究太感人,平遥高平永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