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实行郡县制。县级行政机构称县衙(或县署)。
县官设置:县衙由行政长官及其佐官、六房三班等组成。行政长官由上级委派,主持衙内以及全县政事。朝代不同,行政长官称谓也有区别,汉代称县丞,唐、宋、金代称县令,元朝称县尹,明清时期称知县,老百姓尊称“县太爷”。县衙设县丞、县尉、主簿、典史、驿丞、教谕、训导为县级行政长官的佐官,然而各代也不完全相同。县丞辅佐知县处理事政务;县尉(宋金时代设置)辅佐县令处理政务;主簿(明代时设置)负责档案资料;典史管理钱粮、征税、户籍、辑捕、监狱等事项;驿丞掌管驿站,负责公文传递和过往官员供给;另设学署、营汛,分别由教谕、训导管理教育,由分防外委负责营汛设防。
六房三班:县衙内下设户房、吏房、礼房、兵房、刑房、攻房及皂班、壮班、快班等,统称为六房三班。六房执掌者称胥吏,三班执掌者称为录役。其中,户房掌管钱粮、地亩、户籍,吏房掌管吏役人员变化,礼房掌管学务、科考,兵房掌管军备、警务,刑房掌管诉讼、狱务,工房掌管百工修建,皂班负责行刑站堂,壮班负责护送押解,快班负责缉拿拘捕。
平遥县衙县治:平遥县治在城中之西,旧制大门三间。明神宗十九年,知县何其治更为砖洞,上建谯楼三间,门内东寅宾馆三间,明神宗四十七年,知县杨廷谟以无仪门,复建大门、二门、后土地祠三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仪门内,中观政厅,西重狱、北女狱,又名西北轻狱。公堂五间,东一为前粮库,西一为武备库,堂东赞政亭一间,西銮驾库一间,公廨在西三房后,县仓在公廨北,县宅在正堂后,县丞宅在正堂东,典史宅在正堂西。明神宗二十五年,知县周之度于大门外东修观风楼。明神宗四十八年,知县杨廷谟改筑蓝墙,砌以砖石,仪门外两旁修赋役房七所,以便里老收粮,大门外东建彰禅亭、阴阳医学各一间,西修申明亭一间,县门前路西空处修管支马户,轿夫房、总铺司共九间。顺治十二年,知县汪丽日衙门东修钟楼。